慣性用資格論評述者,他們的依據通常都是很薄弱的。
如,我不是開餐廳的,也不會烹飪,當説這牛肉麵做得四不像!
資格論的反駁就是:
(1)你會煮牛肉麵嗎?
(2)不會煮,你有什麼資格説?
(3)既然你不會煮,也沒有資格,所以你是酸葡萄心理。
好了,用這個資格論再看他們的運作系統,假如你是會煮牛肉麵的。
(1)你有開餐館嗎?
(2)你沒有開餐館,不懂餐館運作,所以你沒有資格評述。
(3)既然你沒有開餐館,也沒有資格,所以你是酸葡萄心理。
再看,如果你是開餐館的。
(1)你有他這麼好生意嗎?
(2)沒有的話,你有什麼資格?
(3)沒有資格的話,就是酸葡萄心理。
或許我很不喜歡跟資格論的人討論話題,如果有資格論的人在跟我討論話題時,我也不懂有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否?
我是不會説你沒有資格説這個牛肉麵好不好吃,能不能評述的。
你説牛肉麵不好吃,如果你是主觀闡述個人口味,我也許沒有驚喜,但,我不會用資格論來壓人。
那麼,假如我是煮牛肉麵的大廚,你可以闡述你個人的口味,但是我需要更清晰怎樣的口味變化才是你喜歡的。
再者,這個人的評述,他有沒有對比,
如我在越南吃的牛肉麵,湯底是很清的,清的口味有這三種變化……
在臺灣吃的湯底是濃的,濃的第一個口味是ABC……
還有一次,我在香港吃的蘭州牛肉麵,牛肉切到好像桂花糕……他將重力放在牛肉兩種口感 一熱一冷……
當一個人有這個理論依據,是不是又要用資格論來壓這一把聲音呢?
我們常常講反省和多看人優點,問題是資格論者會不會有反省的思考力和看優點的眼力呢?